學習總結 工作流實踐

劇場攝影|為了 10 分鐘的謝幕買一臺相機,值得嗎?

自從開始在 IG(@ruby.lifeco) 和小紅書(Ruby 的藝文生活)上寫演出觀後感後,想拍好看的謝幕照片的動機越來越強烈。這篇是我在購入相機實拍約 1 個月後的記錄。

在做功課的時候,發現網路上關於劇場攝影的中文文章相對較少,這是一篇希望自己當初能看到、有過實際經驗提煉的心得。

主要拍攝的都是演出結束後的謝幕(演出期間尊重劇場禮儀和表演團隊的著作權不會進行拍照)。謝幕攝影更多的是記錄而不是像其他攝影領域有創作、說故事的空間。但往好處想,只要設定好相機的參數,並掌握謝幕的視角,一樣能拍出好看有靈魂的照片,定格舞台上珍貴的現場。

先破題:經過一個月的實拍後,我覺得入手相機真的超級值得!!用了屬於自己的方式去記錄在劇場裡的美好片刻。

(備註:全部的設備和演出門票都是自己購入,沒有合作但很歡迎後續的機會呦!)


想買相機的初心

決定入手相機的初衷很簡單 — 為了拍好看的演出謝幕照。看表演不只是在劇場裡的欣賞,還有事後在滑社群媒體時,總會看到有觀眾拍了好漂亮的藝術家謝幕。特別是在國外舞團和中國的舞者都有大量且忠實的粉絲在出圖,也常能看到藝術家親自轉發照片。

國外例如 Instagram 上的 @robsallnow,版面都是英皇芭蕾的舞者謝幕照;小紅書上更多,最一開始接觸的是只此青綠今年初來香港巡演時開設的大師班,看到了好幾個拿大砲的姐姐一併來拍攝,甚至舞者本人已經習以為常的樣子,就知道是固定跟拍許久的忠實觀眾。

一開始看到覺得很新奇,後來發現這個現象在香港比較少,但是我認為香港當地的藝術家認為也很值得被大家注意到,特別是我長期有在看的香港芭蕾舞團和香港管弦樂團。

除了本來就會在演出謝幕時拍照,我也會固定在看完演出後寫觀後感,我認為用文字和照片去記錄心得,不僅能化被動欣賞為主動創作,也能延長演出體驗帶給我們的美好感受。掐指一算預先買好的 2024/ 25 演出季的音樂會和芭蕾舞場次也有至少 10 場,因此在照片的部分不妨嘗試升級一下,當作對攝影領域的新學習。

目前拍攝的痛點在於用 iPhone 12 Pro 拍的謝幕照片,畫質表現並不太理想。例如下面這張 7 月拍的《盛舞之夜》謝幕,在放大後看起來就相對模糊,很可惜。

選擇機身和鏡頭的思路

我是從自己的會用到的使用場景出發,除了上面提到的劇場謝幕之外,再來就是日常的街拍和旅行出遊這三大類。

我想要找的是不需要太高級的機身,但能有穩定品質的拍照效果。在滑小紅書的時候看到最多劇場攝影的品牌是 Sony 和 Canon(關鍵字搜尋:劇場謝幕/返場相機、鏡頭選擇)。其中看到 Sony 是鏡頭選擇很多(知道玩相機最後都是在玩鏡頭和焦段、光圈的變化)因此先鎖定了 Sony。

我都是直接在品牌官網買的,第一次買相機,對二手和水貨、行貨市場的理解還不夠清楚,不想冒著買到機王有問題卻無法修復的風險。

有一個相對低成本的嘗試方式是先用租賃的方式,可以實際體驗上手拍照的感覺,但還不需要先付出昂貴的成本。後面會再展開租借鏡頭的體驗。

機身・Sony A7C II

機身看到 A7C2 算是在自己可以負擔的範圍內表現相對好的全畫幅相機,再往上的 A7M 系列雖然畫素和連拍能力都更好,但是一來價格貴,看到使用者偏專業攝影師居多,覺得自己還不需要用到這麼進階的機種。不如把預算留一點給鏡頭使用。(參考 Louis 攝影師的講解:〈入手全片幅相機的最佳選擇!A7C2 vs. A7M4 該怎麼選?〉)

讓我看到很心動的是這支艾德可樂的介紹影片〈Sony α7C II – 輕巧 / 全能 / 我的完美日常全幅相機〉,大量在日常生活裡的拍攝,很符合我的生活和旅行使用場景。

鏡頭・Sony FE 24-70mm F2.8 GMII

買哪一種焦段的鏡頭,是我思考和糾結最久的地方。因為沒有攝影的經驗,所以看到網路上的分享都是 70-200mm,甚至有 100-400mm 的長焦,想說真的假的,拿一個大砲在劇院裡拍攝會不會太誇張?實際拍了一輪證明,還真的不會,甚至為了拍出好看、能聚焦舞者的照片,大砲有其必要!後面會再詳細展開。

作為一個普通觀眾,在劇場裡拍謝幕的挑戰在於距離的拿捏,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自己的口袋深度和搶票能力。想要能拉到能聚焦單一舞者/演員的話通常要在 10 排內,並且中軸能提供最好最有彈性的視野。

在 24-70mm 和 70-200mm GM II 這兩顆鏡頭猶豫不決。最後決定入手 24-70 焦段的原因在於,我想要在日常、週末出門時也能帶它出門,而 70-200 mm 雖然焦段夠長,技術表現也很頂,但還是偏重 (1045 公克)也偏貴(HKD 21,490)。

另外一個參考的點是我翻了之前用手機拍的謝幕照片,看參數大部分放大都是到 52 mm 左右的焦段,所以就先從 24-70 mm 開始吧。

其他設備

目前只有先額外購入了記憶卡、讀卡機和相機內膽包。內膽包選擇的是 iDeer 的微單單反相機內袋,在 Pinkoi 上購入。

平常帶相機出門,就是機身和 24-70 mm 鏡頭放進內膽包,再放進平常背的 Dakota 背包裡都很夠用。但如果要再帶一個 70-200 mm 的長砲,內膽包和背包就都不夠裝了。

還在尋覓適合放相機又好看的包包/後背包和防潮箱。目前覺得用不到專業的相機背包,加上外觀也不夠好看;防潮箱會考慮先用平價版本,還沒有到瘋狂搜集機身和鏡頭的境界。

重量的考量與限制

在做功課的時候看到很多攝影師、分享者都會共同強調一個概念,入手相機很重要的考量點是你願不願意背它出門拍照 — 或者說,是否願意背一個 1-1.5 kg 的設備出門?現在智慧型手機的鏡頭也越做越進階,思考這個問題能幫助自己在真正購入相機後不會只是把它放在家裡長灰塵。

我在買之前也很掙扎這一點,這大概算是近期生活裡最大的支出, 如果買了但不常用,我是不是等於把錢丟進水裡一樣浪費掉了?但是扣回當初想買相機的動機,想要拍出好看的謝幕照的動機真的非常強烈。

現在一個月 3 場演出看下來,帶 A7C2 相機和 24-70 mm 鏡頭出門已經成為很自然的事情,也不會覺得特別重或有負擔 — 機身 514g,鏡頭 695g,總共 1.2 公斤大約和一臺 13 吋的 Macbook Air 差不多重量。出圖的效果也和想像中的一樣好,慶幸原本的擔心和焦慮並沒有發生。

實際拍攝展示

首先是照片質感的提升真的很明顯,搭配 Lightroom 的後期修圖,現在對於發在社群媒體上的照片都很有成就感。

我最常去的演出場所就是香港文化中心的大劇院和音樂廳,我一度有在網路找這兩個場地的技術圖,就是可以看到有距離標示的平面圖,可惜沒有。在文化中心我最常坐在 Stall I 區,很少上 2 樓的樓座;音樂廳則是比較常坐在 2 樓樂團側面, balcony 的位置。

劇場攝影的大原則:快門和光圈優先,感光度可以低一點避免照片裡的躁點過多。快門數字調高越快,可以更好捕捉移動的表演者,而大光圈(理想 F2.8)可以補足快門的進光量。室內拍攝的白平衡會以陰天(Cloudy)模式為主。

寧願欠曝也不要過曝,可以透過修圖補充光源但過曝就比較難救。和演出過程不一樣,謝幕的燈光通常會固定而且不會過暗,反而不會有欠缺光源的疑慮。

這篇 Medium 文章給我很重要的學習,可以不只一味按快門,而是在預期的時間捕捉到想要的畫面,也是劇場攝影的魅力之一。

以下的照片會附上參數設定(焦段/感光度/光圈/快門),還有具體的座位提供參考。

舞蹈表演謝幕

9/1 香港芭蕾舞團.《綠野仙蹤》@香港文化中心 大劇院

位置:Stall 1 F-20 (1 樓第 1 排)

相機參數:70mm/ISO 10000/光圈 f5.6/ 快門 1/400s

第一次用相機拍謝幕,剛好坐在第一排中間偏右,離舞台最近的一次。當時帶的是 24-70mm 的鏡頭,拉到最底的 70mm 還是覺得不夠近需要二次裁切。對相機參數的設定還沒有很熟悉, ISO 感光度調得太高了所以舞者也顯得過曝。

9/13 江蘇大劇院・民族舞劇《紅樓夢》@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劇院

位置:Stall M20 (1 樓第 9 排)

相機參數:200mm/ISO 4000/光圈 f2.8/ 快門 1/4000s (有經過裁切)

《紅樓夢》舞劇的謝幕片段是出了名的唯美。為了更好抓拍舞者,我去租借了 70-200mm F2.8 GMII 這顆 Sony 的明日之鏡。拍完更加確定,嗯要存錢買這顆鏡頭了。拉近後的背景虛化還有人物細節都保留的非常漂亮。

相機參數:80mm/ISO 4000/光圈 f2.8/ 快門 1/3200s

音樂會謝幕

9/6 香港管弦樂團・樂季開幕:佩多高斯基與羅沙高域

位置:Balcony G 60

相機參數:
(左)70mm/ISO 5000/光圈 f2.8/ 快門 1/800s
(右)70mm/ISO 5000/光圈 f5.6/ 快門 1/400s

相機參數:42mm/ISO 5000/光圈 f5.6/ 快門 1/1250s

音樂會都是用 24-70mm 的鏡頭去拍攝,除了聚焦指揮和獨奏家外,由上而下拍整個樂團的畫面也很美。

9/20 香港管弦樂團・佩特連科與秦立巍

位置:Balcony G 62

相機參數:
(左)47mm/ISO 6400/光圈 f2.8/ 快門 1/200s
(右)70mm/ISO 1250/光圈 f2.8/ 快門 1/200s

9/27 香港管弦樂團・一帶一路:佩特連科與菲多洛娃

位置:Balcony G 58

相機參數:70mm/ISO 1000/光圈 f5.6/ 快門 1/125s

下面兩張獨奏家的謝幕,左圖是有經過 Lightroom 調色,右圖是相機原圖。我想強調獨奏家的紅色裙子,通常拍的時候我喜歡把 ISO 調低,讓觀眾區域盡量黑一點,能和舞台上的光有更好的對比。

日常街拍和旅拍

劇場外的使用情境主要在週末出門、博物館看展、旅行街拍和風景等。

相機參數:
(左|上)70mm/ISO 100/光圈 f2.8/ 快門 1/64s
(右|下)70mm/ISO 160/光圈 f5.6/ 快門 1/250s


更期待往後在劇場裡的時刻

期許自己在接下來的演出季也能持續記錄謝幕的美好,並透過生活去鍛鍊攝影的觀察力和技術。這篇文章的受眾很利基,但如果你也是被劇場演出打動的人,那麼相信記錄謝幕這件事情也能大大提升觀賞的體驗!

Cover: Photo by Jakob Owens on Unsplash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