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能幫助你更認識你和金錢的關係。
作者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十年計畫」,用十年的時間,累積一千萬美金(相當於三億臺幣)的資產,最後用了 11 年半的時間完成。看似不可以思議,但在閱讀的過程,對於省視和建立自己的投資理財理念都有很好的啟發。
所謂會走路的錢,就是「各種投資商品的價格與生產成本和使用價值無關,價格也非固定。一件投資商品的價格未來會不會上漲,取決於擁有的人未來會不會比現在更顯著的有錢,特別是那些未來必須擁有這項投資商品的人,也就是剛性需求族群,會不會比現在有錢。」
因此累積資產的方式為,判斷錢在未來會出現在哪裡,就先往那個方向卡位。
節儉是基本也是美德
「收入再高,如果每個月沒有結餘,什麼都不屬於你,相反的,即使收入低,但是如果能控制支出,能有結餘,就會有一池子的水屬於你。」
「一個人的收入再高,如果不懂得如何存錢, 就像湍急大河裡的游泳者無論怎樣奮力划水,一切都不屬於你。 存錢就像修築水壩,收入再低最終也能擁有自己的清泉。」
作者在不同的章節裡都不斷強調節儉是美德,也是投資理財最重要的基石。不論是小時候必須向學校申請學費補助、或是到美國第一天身上只有 200 元,作者都深刻體會到因為沒有錢帶來的不安全感有多可怕。正因為經歷過極度節儉的生活,也養成了無所畏懼、不怕別人怎麼看自己的正向態度,不覺得刻苦耐勞而自卑,反而加倍努力存錢,增加自己的底氣。
其實身為剛開始賺錢的年輕人,除非家裡幫助或是突然有橫財,否則大多時候我們的第一桶金都是靠存錢存到的。所以端正價值觀,不要小看努力存錢的自己!當你有明確的存錢目標時,就不會計較自己一時犧牲的娛樂還有消費,在花錢之前,也會仔細思考是否能達到最大價值。可以參考 Podcast 吳淡如人生實用商學院 EP.42 怎樣存錢財富一定增加,就是不要急、投資自己的專業、設立明確目標。
至於如何好好存錢,作者建議先從存 1/3 的薪水開始,並透過確實記帳審視自己的每一筆花費。我自己的目標是要存一半薪水(參考影片:Firm Learning – How to achieve 50% saving rate),並透過 app 記帳城市 記錄每一筆支出。很推薦這個應用程式,可以幫助你用遊戲化的方式養成記帳的習慣,很好玩。
只靠薪水存錢無法財富自由
現在存錢的習慣有了,但我們都知道,薪水存再多天花板還是在那裡,因此節流後就要學習如何「開源」。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投資房地產,還有投資股票為例,示範了快速為自己累積資產的過程。投資有兩種方法:
1懶人投資法-適用於股票,「低買高賣」說比做到還要簡單很多,如何不跟隨大眾恐懼或主流行動,而是擁有自己的判斷,設立好停損點,才是投資股票的起手式。作者分享,股票不適合短線炒作,要認真投資最好放長線,因為股價的漲跌受到很多公司經營還有各種因素影響,很難完全掌握、預測價格的走動(除非是違法的內線交易),否則短線操作就好比賭博充滿許多不確定性。
2勤奮人投資法-適用於房地產,投資房地產需要很強的執行力,從看屋、入手裝修、找房客等等,很多過程都需要自己親力親為。但是房子身為「不動產」,也不建議頻繁地買賣,因為每次的動作都是一種傷害(價格上)。
投資理財就是擁有自己判斷趨勢的能力
作者一再強調啃老是可恥的,住房問題是可以靠自己解決的,鼓勵讀者主動做功課判讀趨勢,而不是只哀嚎自己買不起房卻一直都不行動。我覺得這樣的說法是很積極實際的,過去我也是覺得,不論香港或臺灣房價都一直漲,買房子這樣的想法都不敢有。
書中提到了,如何解決買房的問題,就是要運用「會走路的錢」的原理-年輕人在哪裡,就買他們未來需要的東西,等到他們開始工作、收入穩定成長後就會開始有需求(例如買房)。搶先進場的時機,就有利潤的空間。
小結:投資理財的自由
作者對於投機還有炒房的觀點我是懷疑的,沒有完全買單,不過他也在書中很清楚說明了他的故事不是要讓讀者複製的,而是藉此省思自己的理財原則。
但我認同作者對於投資理財的動機分享,「自由」才是我們的第一目標。有了財務自由,才有後面的生活和選擇自由。作者的其中一句話很打動我:
所以趕快開始吧,因為
「沒有人比你更在意你的錢,也沒有人會比你更用心的管好自己的錢。」
鼓勵你也思考為什麼想要變有錢?財富自由後,你要做什麼?一起加油!
Cover: Photo by Micheile Henderson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