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表演 藝術賞析

港芭《芙烈達》|擁抱破碎身體後,燦爛無悔的生命力

港芭既《香奈兒》後,引進編舞家 Annabelle 的第 2 部舞劇《芙烈達》。一樣是關於女生的故事,而這次聚焦在墨西哥畫家芙烈達,即使跌宕起伏依然絢爛華麗的人生。疾病與車禍帶走了她移動身體的能力,但是在繪畫的世界裡獲得精神的自由和熱情。

在舞台上燦爛的墨西哥風采

再次佩服 Annabelle 對於在舞台上講故事,並用舞者的肢體表達的能力。舞劇從芙烈達的出生和青少年拉開序幕,世界只是黑白的單色調,但直到不幸的車禍降臨,金粉灑下,另一個自我——鹿的出現,並遞出了畫筆,從此色彩開始出現在舞台上和芙烈達的生命裡。

並不常有機會接觸墨西哥、中南美洲文化的作品,因此入手兩場,加上演出兩週前的公開彩排,事後也覺得很值得。《芙烈達》的故事和畫面很豐富,舞美簡潔但充滿敘事的細節,每一場編舞、佈景、道具都有影射主角本身的經歷和畫作(事前做功課很有幫助),每看一次都是想像力的鍛鍊和情感的梳理,是很棒的體驗。

濃烈奔放的芙烈達情感

看了兩場不同的 cast,也很喜歡兩位不同芙烈達的魅力。飛飛的芙烈達是美麗又風情萬鍾;坐在第一排看成萱的芙烈達,濃烈又流暢的感情是撲面而來的震撼。一樣的是敢愛敢恨的自信、不屈服於身體痛苦的堅決。

我自己非常非常喜愛代表芙烈達的 9 位男舞者自畫像,色彩鮮豔像彩虹般美好,也是芙烈達在繪畫世界裡豐富、熱情的投射。畫像們從舞台後方依序提著裙襬入場,隨著定音鼓的節奏由慢到快的舞動,再到最後芙烈達加入他們一起甩動裙襬,那飽和度鮮明的畫面是我個人全場最愛!

生命的終點是慶祝

而除了濃烈的雙人舞,我也很愛芙烈達和自己作品一起起舞的時刻 —— 上半場圍繞在自畫像之間,對於自己的作品感到驕傲,並自信地向未來丈夫迪雅哥舉薦自己的畫作;下半場與破碎的脊椎和維多莉雅芙烈達的共舞,像是接納、擁抱自己的缺陷,將痛苦化為藝術的生命歷程。最後的離開是對生命的慶祝而非哀悼,我們看到的芙烈達定格在化為彩蝶的燦爛,代表她選擇用美好自由的藝術定義自己,而非被痛苦擊倒。

功不可沒的群舞是黑白的骷髏,不論男女舞者,不只是移動道具、推進劇情的工具人,他們的存在也是整部劇的意象,其實死亡總是伴隨在我們的左右。像是芙烈達一開場是被骷髏舞者拉出黑盒子,何嘗不是隱喻我們就是暫時脫離死亡的掌控,才開始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呼吸。


小結:化痛苦為藝術的美

聽完 Annabelle 的演後訪談,理解一部舞劇從初期的研究就要花費近 2 年的時間,再加入文本撰寫和在排練室裡必須迅速決定的編舞安排。她堅持舞劇裡一定要有歌唱的音樂,搭配現場交響樂的伴奏,能感受到編舞家的堅持,因為歌唱就像是音樂裡的亮點。

這是一部編制非常用心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在舞台上用心對待它並把《芙烈達》的靈魂帶來觀眾眼前的港芭所有舞者們。

Cover: 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