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總結 過往學習週記

香港生活週記#13-工作之外的事

回到一週五天的辦公室生活,偷偷地說,在家工作太久了,一下子回到通勤族還真的需要一小點時間適應。


工作

1|工作上的學習

在環境好與環境不好時候的學習點

經過同事的分享,才知道在景氣循環裡對客戶經理的重點其實並不一樣。如果是在景氣好的時候,那麼重點就是在於如何做更多的生意(如何讓客戶借更多的錢);景氣差的時候,例如現在,銀行就會轉向保守,著重在風險管控,對於客戶可能會有違約的潛在風險保持高度的警戒,並在有可能出現違約的時候及早採取措施。

現在市場上出現不少違約的案例,因此很多客戶的大型交易和額度都暫時被銀行凍結,在評估信用的時候,更需要提供論證來與風控部門說明為什麼可以保持這個客戶的額度。

態度

分享一下平日早上要下銅鑼灣時代廣場的手扶梯進地鐵站時,總會有一位穿著整齊的職員叔叔,熱情地與上班通勤族們說早安。一開始總是走太快所以容易忽略,不過後來我也學著對叔叔點頭,他也會微笑對我說早安,覺得叔叔這樣敬業又親切的態度真的了不起:)

寫作

2|智慧麵包影片:為什麼要學習寫作

在臉書上滑到這部智慧麵包的影片,談到學習寫作的「為什麼」。這位講者是《生存的 12 條法則》的作者喬登・彼得森,是本很理性的書,推薦。我們在學校學寫作的時候,很少去思考背後的學習動機,但講者很明確地破題:

「寫作能力等於思考能力」

「你寫作是為了學習如何思考,因為思考讓你在現實中保持競爭力,思考讓你戰勝你的競爭對手(良性競爭)」

「如果你可以思考、表達和寫作,你對別人來說絕對是致命的,你幾乎是所向無敵的,正因如此,你才要學習如何寫作」

3|關於分享文章

雖然養成固定寫作、定期發佈文章的習慣接近三個月了,但一直都沒有很積極的在幫自己「宣傳」。沒有主動分享自己寫的文章是因為不一定是用讀者思維去寫,很多時候是為自己而寫,連帶我常常不是很清楚可以怎麼設定目標觀眾群(TA)。

person using MacBook Pro
Photo by Glenn Carstens-Peters on Unsplash

我並不是帶著想要幫別人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反而是想先幫自己解決腦袋總是有太多想法在打轉又容易焦慮的情形,所以才開始寫作。如果別人因為我的文章而有獲得啟發的話,那我會覺得是種額外的收穫。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要是不知道怎麼幫別人解決問題,不妨先從解決自己的問題開始,說不定到最後你會順帶解決別人的問題。

Podcast

4|女力心聲:個人價值

在星期一的通勤路上聽了女力心聲的 Podcast,這集關於討論個人價值的議題,對於正在轉大人時期的我特別有感覺。我們的個人價值應該來自於自己給自己的定義,而不是一直向外追求「別人的肯定」-可能是家人的期待、主管的要求、朋友的意見等,這些都可以聽,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多聽自己的內心。

閱讀

5|閱讀:內容電力公司

這本我在逛誠品時快速翻閱就決定購買的書,讀完後覺得很值得。當下考慮買實體書的原因在於,書裡每一個章節的附錄都提供了很多參考資料,這是我認為買電子書會比較難快速翻閱的學習點。

這本書提供了內容行銷的基本概念、如何實踐以及變現方法。特別是第三章關於發現自己的甜蜜點(知識與愛好的交集),值得幫自己好好探索一番因為和我在寫文章的方法很類似,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學習也得到樂趣。

博客來-內容電力公司:用好內容玩出大事業
圖片取自博客來

更多介紹、購買:博客來讀墨

6|如何成為晨型人

正式回歸到通勤上班族後,也重新思考如何可以最大化利用我上班以外的時間(扣除通勤、在公司的午休時間等)。之前看過電腦玩物寫的晨型人系列文章,雖然是四年前的文章可是依然很有參考與實踐價值。

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早起,把早上出門前這段最重要的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情-寫文章,甚至運動。下班後回到房間常常已經蠻累的,可是又捨不得早睡,因為覺得重要的事情都還沒有做(寫作、進修、休息等)。電腦玩物在文章裡提到,如果是這樣的情況不如早一點睡覺,把隔天早起後最好的精神專心留給想做的事情。

品牌經營與觀察

7|當下頻道:自由插畫師

我在雷蒙三十的社群貼文裡看到的分享,影片很激勵也貼近現實。充分描寫了成為自由職業的「自由」,但是背後需要更多的自律,不只工作上,金錢上也是。特別是看到影片中的插畫師院長為了一圓自己的自由插畫師夢想,努力存了三年的生活費(Fxck you money),為的是有足夠的底氣靠自己生活。

可以想像一人公司模式的時代在疫情之下加速成長,這也是對自己的未來期許-成為個體經營者,設計並活出自己的理想職涯與生活。

8|GenZ 世代的 Side project

我身邊的 Z 世代朋友們都漸漸開始經營朝九晚五工作以外的個人項目(side project),而且是在香港的朋友!在這座以工作勤奮、加班是日常、晚下班是正常的城市,讓我深刻感受到,也許我們這個世代的價值觀,真的普遍和我們的長輩不一樣。工作是維持我們生活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我們也需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來獲得意義與價值感。

以下分享幾個我自己看到的身邊朋友的 side project,我認為很適合去發摟並支持一下,並獲得一些身為 Z 世代的共鳴哈哈。

Podcast: Cafe20s
一個討論邁入大人世界的 podcast,從回顧自己的童年開始。由年齡相近的朋友探討這個議題,我想不到更適合的方式了:)其中一位主持人 Charmain 是我在大四上顧問課認識的朋友,做presentation 非常優秀可以順便學習她的口條。目前是兩週更新一集。

Spotify 收聽連結| Instagram: cafe20spodcast

Newsletter: Learning and Unlearning Mental health
臺灣朋友 Tania 經營的雙語(中英)電子報,在分享自己接觸心理健康議題還有公開自己與諮商師的對話。面對自己的內心需要很大的勇氣,公開自己有在定期看心理諮商師更是,因此我無比佩服這位朋友的坦然。想要更了解如何善待自己的內心可以一起發摟 Tania 的文字。

圖片取自 Tania’s Substack

訂閱連結

Blog: My Wordrobe
香港朋友 Sally 經營的閱讀部落格,有很多豐富的閱讀心得。很喜歡閱讀她的文字,有著對作品很深的理解,溫柔也輕輕地在心裡泛起漣漪。

網站連結

Instagram: Quarantine Yummies/ Ifan Flavor n Color

IG 上的朋友,在經營美食帳號都非常優秀!

先介紹這個 @quarantine_yummies,是我的兩個在國外的朋友,位在紐約的 Jenny 與荷蘭的 Farah。今年疫情肆虐,國外幾乎處於完全封城的狀態,開始了長時間待在家下廚的時間,所以順便記錄那些做過的美食。

@ifanflavorncolor 的 Ifan 是我的大學同學,本身就是宿舍廚神。特長是各種烘焙,還有她的媽媽 JJ五色廚,也是做菜高手!

9|Netflix:艾蜜莉在巴黎

很適合下班想要放鬆的追劇選擇。劇情偏浮誇,但是各種帥哥角色看了很療癒。可以和女主角共鳴的部分在於同樣身為離鄉工作的遊子,一開始也覺得這座城市不歡迎自己,特別是語言與文化上的隔閡。

而女主角艾蜜莉在巴黎錯綜複雜的感情世界,不僅帶出了法國人的浪漫與現實,也讓我思考了我是否對待工作、生活、感情也有類似的情境-單一事件都不是組成我人生的全部?

艾蜜莉的法國朋友卡蜜兒對她說了這麼一句話:Paris seems like a big city but it’s really just a small town. (巴黎看似是個大城市,但實際上只是個小鎮。)

Emily in Paris' Fans Are Livid About What Happens to Camille | Glamour
圖片取自 Glamour

至於艾蜜莉的社群 KOL 之路,我覺得就是因為有隨手記錄的習慣而開始累積影響力。艾蜜莉經常在 IG #emilyinparis 上分享自己在巴黎的生活而吸引到很多的品牌合作機會。

認識自己

10|林竹芸 北一女 演講

Maggie 是我在大四接待雙橡教育的台灣高中生參訪港科大的帶隊老師,同時也是 BCG 的管理顧問。只是短暫的見面,但是 Maggie 依然在之後給了我很多關於管理顧問業的工作建議。因為相信職涯探索應該要從高中就開始,因此 Maggie 創辦了雙橡海外教育,目的在啟發高中生提早探索自己未來的路。

而這場在北一女的演講,Maggie 用了 20 分鐘的時間說了自己的成長故事,也用了以下 5 點鼓勵學妹學習:

1勇於去闖,採取行動
2從別人身上學習
3別怕失敗,再站起來
4栽培自己,精益求精
5做自己的北極星

沒有標準的成功方程式,但是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答案


正是因為不想完全被工作定義自己,所以我們花更多的時間在探索自己的意義與三大哉問:我是誰?我該往哪去?我該採取什麼行動?

想法也許隨時在變,夢想也可能不會一次到位,但是讓自己的生活有除了工作以外的多重支點,是幫助自己活出理想生活的途徑之一,共勉之!

Cover: Photo by Ian Schneider on Unsplash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