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漣漪 生活體驗

時間看得見,所以不要再偷懶了

荒廢部落格的更新已久,在整理的過程中很隨機產生的一些想法,想把它們好好補捉下來。這篇文章的標題更多是寫給自己的提醒,希望以後如果在怠惰的深淵裡頹廢太久,這篇文章能直接把我打醒(直白一點就是 kick my as*)。

也是近期的生活體悟,讓我有「時間看得見」的想法。準確一點說,是時間的累積真的看得見,而且能透過時間累積下來的事情,通常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 存錢後投資的財富、工作經驗轉化的專業、價值觀相同的友誼、家人伴侶的支持與愛、運動習慣造就的健康身心理⋯等等。


持續的陪伴感,是最難也是最珍貴的

從 2019 年大學畢業架了這個個人網站,一瞬間 6 年了,也累積了不算少的 200 篇文章。先不說陪伴讀者,我一直覺得最大的收穫能一直陪著自己的想法迭代和成長。想想也走了好一段路了,就會想要繼續走下去,看看自己能達到什麼境界。

不過持續才是最難的。即使是喜歡的事情,也會有偶爾想要休息、偷懶的時候,所以也考驗我們對做這件事情(在這個情境,創作)的信念感,願意持續把自己的作品端出來,不論好壞,都願意一直做下去,直到理想的結果出現。

記得之前看過商業思維學院 K 大的演講(心得〈個人商業模式設計 by K大〉),其中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大致的意思是,陪伴感是一種很稀有但也非常有力量的特質-我們(創作者)會長大,觀眾/讀者也是,也許一開始看你的作品還只是窮學生,但是過了 5 年、8年、10年,他們也會有經濟能力可以開始購買你的創作,而且到時候還會變得非常支持你。所以持續在創作的路上不只是刷存在感,而是去建立和受眾的陪伴感,這是作為創作者非常珍貴又真實的情緒價值。

寫下去吧,最壞的結果只是沒人看。但放棄寫作,那些喜歡你文字的人,就真的沒得看了。— @ 得時書店 Thread

長期主義的力量

近期不斷變化的國際時事和慘烈股災,資產縮水許多不過心情反而沒什麼受影響,因為相信的是長期主義。波動和震盪都只是市場短期的雜訓。

然後也是這個時刻,發現自己過往讀過的投資理財類書籍都派上用場了,特別是在 Finance730 寫過的書評。讀過不下 20 本關於投資的書,其實核心精神都離不開耐心和長期主義。能致富的普通人,都是因為願意給自己 20 — 30 年的時間,透過紀律把存到的錢固定投入市場,不理會短期震盪,慢慢變有錢。

推薦閱讀:

《我的金錢之旅》普通人如何達成財務自由 
巴菲特讀兩遍的書:《投資最重要的事》精讀 
《持續買進》累積財富的直接原則

加上有在固定看淺談保險觀念的大仁哥的文章還有聽 CLEC 投資理財頻道 James 老師的分享,幾乎是洗腦程度的相信長期投資市場的重要性。因為短期進出的人無法跑贏市場,20 年的時間才會。只要用長期的眼光,拉長時間軸,市場幾乎都是上漲的趨勢。所以只要還有工作,還有緊急備用金,還有穩定的現金流,真的不會,也不用跟著新聞恐慌。

寫作是我們能為自己創造最棒的時光機

覺得寫作是種魔法,能為自己創造時光機 — 在看以前寫的文章總能回到當時的場景,感受不同的心境,對抗時間與遺忘。看到以前的《排球少年》人生系列,一瞬間把我拉回當時追動漫的熱血,還有那股想要把所有心得寫出來的拚勁和衝動。

之前聽過一集大人的 Small Talk 〈EP267 ㄧ生至少嘗試一次,當個連自己都害怕的「狠人」吧!〉,Bryan 老師分享了自己狠人經驗,我當時其實想不太出來,但現在我覺得能在自己的部落格寫 200+文章,也是一件值得為自己感到驕傲的事!

在整理「關於我」的頁面時,看到好多的迭代,是肉眼可見的成長。最有趣的是能看到自己寫作的主題,從初期的大學/工作記錄和職涯的迷惘,到現在慢慢轉移到藝術欣賞的觀後感。是非常自然,而且現在覺得寫起來很舒適的狀態。讀者會長大,作為寫作者也是。

我有好多可以寫,但還沒有即時寫出來的閱讀心得、電影/電視劇/舞劇/音樂會/展覽觀後感、旅行遊記等等等,想到就對生活的憧憬又更多了一些,因為想要把這些美好的時光都寫下來,才是完整了化體驗為創作的正向循環。


讓時間留下意義的痕跡

需要時間累積的事情,都是值得且有意義的。不會馬上有成效,可是一點一點去付諸行動,一定會累積可觀的成果。共勉之!

Cover: Photo by Pete F on Unsplash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