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活 香港商學院 香港生活

英國交換|曼徹斯特大學的學習觀察

一月底剛到曼城時參加了商學院辦給交換學生的迎新活動(Orientation),那時計畫的負責老師就講了一句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話:”Be prepared for a totally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 from your home university.” (「要有心理準備面對完全不同的學習方式。」)

香港的學制是參考歐美大學運行的,不過實際在英國待了一個學期,還是感受到跟在亞洲不太一樣的學習氛圍,想分享一些在這裡上課還有跟其他同學一起做分組報告得到的小小觀察。

前情提要:想要了解英國大學的學制可以參考這篇換日線的文章,跟我自己在Manchester的體會蠻接近的。一學年三學期制、上課時間短、放假時間長,如何在學期期間有效率的學習以及利用自由時間充實自己就變得非常重要,以港科大的例子來說,就是商學院的學生在假期都會非常認真找兼職或是實習機會充實自己的履歷(CV)了。

三年學制安排對學生生涯規劃的影響

英國的大學是唸三年的,跟香港還有臺灣的四年制比較不一樣。問了當地的同學發現他們的畢業門檻跟自己在香港的學校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英國大學的學生必須用更少的時間完成一樣數量的課程。通常一學期最少修六門課(港科大是一學期最多六門,想超修還要看成績),而一個學期又只有十個禮拜,不難想像真的很緊湊。

除了讀三年直接畢業,學校也提供很多不同計畫讓學生去選擇跟安排,例如在唸完兩年可以做一年的實習 (placement)或是交換學生 (overseas exchange)。

不過不同於港科大教授是相對給分拉curve,曼大的評分是絕對給分,而且在拿分方面相對容易一點。(還是可能是因為被UST push太慘的關係?哈哈)而且大一的GPA是不列入畢業成績的,是從大二開始算,二年級40%,三年級60%。(難怪在這裡遇到的每個final year學生看起來都super stressed,要顧好成績還要找工作真的是很大的挑戰。)

對閱讀能力的重視

我想這裡的教授也很能理解,大學又厚又重的教科書對學生而言真的是筆不小的開銷,所以上課並不會用課本而是自己的ppt(lecture notes),也不會強迫學生買課本,頂多鼓勵學生去圖書館借課本來看(這點跟在香港很像)。

即使是在商學院,剛開學教授在講解課程大綱時,幾乎都會開出一張reading list (閱讀清單),或是搭配每堂課的內容的extra reading,類似課外補充資料,通常是學術文章或是case(一篇大概十~二十幾頁的長度),然後要求學生要讀這些reading,搭配上課討論時用。

如此強調閱讀是因為大部分課堂作業都是要寫書面報告(written report/ essay),不管是小組或是個人,而且長度通常在2500字左右。這並不是很短的篇幅,而如果需要產出高於千字的報告,通常需要透過閱讀課外資料來佐證自己的論點,單靠上課提到的內容闡述自己的想法是不夠的。

重視書面報告的參考資料(reference/citation)

不管是哪所大學一定都會很強調academic integrity,也就是不可以抄襲!特別是在寫書面報告的時候如果是參考其他文獻一定要把來源出處寫出來。

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大學就是考驗自律還有時間管理的地方。在高中的時候感受還沒有這麼強烈,可能因為環境比較單純,不過上大學後需要考慮的事情變得很多,除了學業要顧好、適時參加課外活動充實自己外,還必須很認真思考畢業後想從事什麼行業的工作(想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概是大學最重要的功課之一吧)而且在擁有許多自由時間後就必須常常跟自己的惰性抗戰(嗚)

學生上課用紙本作筆記多過於用電腦

這是讓我感到比較新鮮的地方,觀察(有在認真)上課的同學,尤其是歐洲的學生,大部分在聽課時都是用筆記本還有筆在做筆記,用筆電打字的是少數。老實說我自己也比較偏好紙本筆記法,以前上課看到前後左右很多同學都用筆電在做筆記,有些還會進行multi tasking;對我來說看到很多跟上課內容不相關的螢幕其實是很分心的學習經驗。

身在網路時代這種做法好像很old school,但也正因為手寫速度一定比不過電腦打字,更能夠逼大腦運作,讓自己把真正的重點記下來,而且動手寫會比打字來得更有記憶力。(之前上管理學的教授分享的,有科學實驗佐證的結果)有一些課的教授也鼓勵學生把上課講義印下來盡量不要用筆電。科技進步讓我們取得資源更方便,不過如果是想要專注並深度學習的話有時它或許會成為一種干擾也說不定。

考試方法對於闡述能力之重視

商學院大部分的考試都是採取開放式的長答申論題(Essay questions),通常必須用寫文章一樣嚴謹的架構來寫答案,不只測驗是否吸收了課程內容,能否針對這些理論進行批判思考並提出自己的觀點、用現實的公司舉例說明也是教授希望能從答案中看到的能力。這跟之前在香港還有臺灣,以選擇題畫卡或是算術題等簡答方法很不一樣。

感受最深刻的是這學期上了一堂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其中一堂課提到了經濟定量單(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這個主題其實大三上學期在香港時修了一堂物流管理時就有學到,不過這學期在上過後發現兩邊教授的要求不太一樣:在香港的考試是要明確用題幹給的各種條件(需求量、持有成本、訂購成本)搭配EOQ的公式算出一個準確的數字;Manchester的教授則是花了很多時間解釋經濟定量單背後的原理,甚至跨單元拿EOQ來和JIT生產做很詳細的比較,對答案的要求是解釋/比較這些營運管理邏輯與方法的闡述。(例如若公司想從EOQ換成 JIT生產會有什麼變化或是必須做出什麼改變等等)

歐洲學生與亞洲學生的不同

在做分組報告時發現了歐洲學生看待亞洲學生的視角還有他們求學過程的不同。在歐洲,Gap year是很能被接受的觀念,有些同學分享他們會在高中畢業上大學前或是計劃大學畢業開始工作前gap year一年去旅行,有趣的是地點大多是歐洲或是美洲,似乎是覺得在人生被工作填滿之前想先出去好好看一下世界。相反的覺得自己生活在亞洲整體的氛圍就是好勤奮啊~還有也因為歐洲本身旅遊很方便的關係,有同學已經趁著假期去了很多不同的國家晃了一圈,本身也會說超過三四種歐系語言(驚!)感覺他們身上都有好多不同的旅遊故事跟視角可以分享。

小小的總結,因為交換學生本身的壓力就不在課業上,比較能以稍微輕鬆的心態體驗英國大學的學習氛圍。第一次在歐洲生活,有很多覺得很新鮮的地方,也讓我覺得自己在科大的學習經驗也是很不錯的,目前遇到的商院教授的教書熱忱還有備課用心程度並不輸給國外的學校。如果我是當地的full time student壓力一定不比香港還小。不管在哪裡唸書,相信努力的態度還有行動都一樣很重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