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隔離期間把這一部小說改編的 Netflix 影集《合夥人之路》(Partner Track)看完了。我會說,很有娛樂性可以殺時間看,不過有些劇情會顯得肥皂且狗血。我在看完影集後回頭去看小說,覺得書中的鋪陳好看很多,裡面有更多女主角的心路歷程與探究,可以看到亞裔女性想辦法在白人男性主導的職場中奮力往上爬。
而我也發現用葳老闆視角的職場和感情濾鏡,真的會看到很多之前沒發現的事情。我想就職場、人生和感情三大面向在分享我的觀影心得。
職場|女性的框架和限制
影集裡角色群所工作的帕森斯華倫丁律師事務所是座落在曼哈頓,紐約最好的律所之一,特別是併購部 (Mergers and Acquisition);同時也是白人男性至上、極度競爭又靠關係、各種血汗壓榨的公司,給了韓裔美籍出生的女主角設下許多困難和限制。
雖然我經歷的工作環境沒有這麼恐怖,可是我完全可以理解這些辛苦,特別是當你長期沈浸在這樣講求競爭多過合作的環境裡, 會慢慢消磨耐心,只有想要踩著別人往上爬的想法。
所以影集裡看到 Ingrid 三人幫時,感受到職場裡的友誼真的很難得,而我也特別喜歡裡面的兩個朋友 Tyler 和 Rachel。他們一樣都是能力很強的菁英律師,也和 Ingird 一樣在意合夥人的升遷,但是他們和 Ingird 不同,不會整天把這個願望像碎碎念般掛在嘴上,而是也會適時地為生活中其他面向挪出空間-酒吧放鬆、好好享受休息的時間而不是把自己埋頭栽進工作裡(但也可能是因為併購部門的工作型態實在太操勞血汗)。
我在故事裡面看到的企業文化很有毒(toxic corporate culture),有些真的是在高壓的職場環境裡屢見不鮮-明明已經是很操勞的日程,下班後依然用酒精發洩壓力;有不斷拿晉升和權力不平等對助理律師情緒勒索、壓榨工作的合夥人;只是穿著好看昂貴的西裝就自以爲菁英、說話非常粗俗的男性同事。
人生|你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看著 30 代主角群的年齡焦慮和職涯危機,我覺得可能人不論在什麼階段都是會迷惘的,甚至隨年齡的增長,迷惘的程度也正向成長。我對於其中一幕印象很深刻,大家下班在酒吧喝酒時,Rachel 受到白天和客戶對話的影響,問了身邊的同事:「如果你能做任何事,你會選擇做什麼?」而大部分人的回答都不是律師,顯然法律不是大家真正想做的事情。
當你好不容易到達終點的時候,卻發現這好像不是你要的,沒有滿足感只有空虛,那是一種很深層的對自己認知的懷疑和恐懼,也容易否定掉過去自己付出的努力。看到女主角 Ingrid 那種「只要我當上合夥人,一切就會變好,我就會很幸福」的想法讓我聯想到 Adam Grant 在《逆思維》裡的莫比烏斯循環,我們永遠在為成功而無限延後自己的快樂,也因此很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因此我們必須要知道自己到底為何而戰,這個理由不能是金錢、名利等外在條件,必須是由內在動機出發,社會給的框架和期待只是雜音,最終還是回歸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聯想到大人學的 Bryan 老師在 Podcast 中有提到,比較的焦慮或許會永遠跟著我們,但是當我們找到了自己的意義、能夠為他人貢獻的價值的時候,這個迷惘感就會下降許多,我們也會因此變得踏實和舒服。
感情|追求什麼樣的伴侶
我在看完整部劇最無法理解的是女主角的感情抉擇:帥氣又心地善良的私募基金繼承人 vs. 六年前一夜情難以忘懷的帥氣渣男,要選哪一個?是不是可以改為:為什麼我們會被不好的事情(aka 渣男)吸引?如果是我的話,我會很抗拒談辦公室戀情、盡力選擇清醒不既過往,和 Nick 溝通表明自己想要慢慢進展感情,但是好好享受談戀愛的過程。
我們的感情選擇,很多時候可以回朔到原生家庭的場景。小說裡多了許多 Ingrid 和家人的對話,特別是媽媽,感受到很典型的亞洲家庭價值觀:父母看似傳統的想法,其實只是希望我們能過得快樂。連媽媽問你要不要去考醫學系(女主角在小說裡是 33 歲)我都覺得這一幕好真實,我現在 25 歲也碰到一樣的對話好像不是太誇張哈哈。 但是如果爸媽也像書中的父母一樣說:「你只是需要一點時間,去思考什麼能夠讓你快樂」的話,我想自己一定會很感動,也踏實很多。
小結:從職場中體會人生
“Fall felt like a fresh start. One could go away over the summer and come back a totally reinvented self. Anything seemed possible.”
這是我在看小說時覺得很喜歡的一句話,秋天是一個重新開始的好契機,也很符合自己現在的機遇。
看著主角群在工作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挫折,覺得也是反思自己工作很好的借鏡。我們或許不需要像他們一樣過著爆肝的律師生活,但是也可以在適合自己的職場中發光發熱吧。推薦《合夥人之路》給想要感受一點職場啟發和刺激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