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到我的工作第一年,一半是在辦公室裡,一半是在家裡度過的。寫下這篇文章的同時,香港迎來第三波疫情,公司也維持在家工作。
回顧了一下去年剛上工時自己寫的一篇到倫敦受訓的心得,好像實實在在地又再看了一次當時在倫敦幫自己拍的「心靈照片」(mental photograph)—聽著前CEO謙遜而溫暖的分享還有像是被烤(grill)一樣火辣的客戶經理Q&A訓練。時間快轉到現在,疫情下的社會讓人覺得那時可以去倫敦真是太奢侈了嗚嗚。另外一個想法是,如果每年都幫自己做個工作回顧,或許累積下來更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我最喜歡的事),因此動筆寫下這篇。
聽過很多剛進公司就挫折滿滿的故事,在學生時期就引以為戒,當然知道未來不可能不會碰到,但至少幫自己減緩衝擊XD。後來知道,其實很多事情,調整期待,並認識到學校與職場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在學校,我們是付錢來學習的學生,老師願意耐心解答解惑是他的責任。來到職場,我們成為必須拿出價值與產出成果的屬下,公司付錢買我們的時間與能力來替公司工作,這兩件事情是很不一樣的。這樣可以幫自己省下很多適應的時間與情緒,拿出專業好好幹活。
好的,以下在此雙手奉上自己第一年實踐的三條工作心得~
三個學習
● 老闆不是老師,同事不是朋友 — 但也不要把問題全部扛在自己身上
我深深奉行的第一條法則。職場上的人際關係和學校不同,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很重要。我記得有位學姊對這句話的註解是:「理性上知道該這麼做,感性上很難做到」。哈哈對此我深有同感,畢竟學習角色切換也需要一段時間適應。職場上的人際關係和學校不同,而如果遇到像老師一樣的老闆,想朋友一樣的同事,那就表示是自己運氣很好!!一定要好好珍惜這樣的稀有緣分!(激動)當然,我在過去這一年就算很幸運,老闆對新人有耐心,禮貌發問同事也很願意教。
另外,職場上的發問也是一大學問。「帶著自己的想法與答案去發問」很重要。我通常都會先自己嘗試一遍—google、看公司網站有沒有相關的使用手冊可以參考,真的有不懂的地方,再問同事或老闆,並告訴他們「我有先查過XX,但還是不太知道OO可以怎麼解決?」在自己解決和請教同事之間需要有自己的判斷(judgement),如果真的不會,適時在過程中尋求幫忙很重要,比只用自己的想法做出來但結果錯誤還要來得有效率。
● 重要的不是永不犯錯,而是跌倒後再站起來的勇氣
「那些最了不起的人,都是跌倒後能夠重新再站起來」。職場上怎麼可能十全十美,人一定都會有犯錯的時候。我覺得和在學校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過去在學校犯錯意味著考試分數被扣分,成績不好打擊自信也影響找工作,所以其實我之前是很怕犯錯的。
例如我今年上半年在家工作期間,由於剛好輪調到新的團隊,因此在學習新工作期間就錯誤百出,挫折不斷,但也得到了很多的學習。整個團隊都遠距辦公,遇到不會的工作也只能先嘗試自己摸索,真的不會就硬著頭皮線上敲同事問。一開始真的很焦慮,後來輪調結束收到老闆的反饋,才知道老闆也是很理解整個在家工作對新上手的同事比較挑戰,無法手把手教一些系統使用或例常性任務。不過我願意相信,這是訓練自己快速站起來,運用自學能力的挑戰與機會。
銀行的工作環境訊息量很大,政策與法規隨時會有變化更新,有遇到不懂的不會的,都是很正常的。把玻璃心轉化成鋼鐵心,讓每次犯錯都成為進步的契機。我現在認為「快速修正」是彌補錯誤的好方法,同事說哪裡做錯了,趕快修好再寄過去就好了。不要太自我指責,而要知道自己哪裡可以做得更好。
● 真正的學習才剛要開始
聽說大學畢業後,終身學習的路才開始,這點我也有感覺到。我甚至覺得,離開校園後我的學習動機更強了,職場需要即戰力,在工作時如果有感受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就會想辦法自己找資料學習。在這方面公司給的支援蠻多的,我覺得是大企業體現的價值(有一套完整的銀行知識系列教學影片,還有支援Linkedin Learning,想學什麼可以直接上去找課程)。
另一方面是,不想過著只有「工作+休息」的生活模式,相信大腦在吸收新知識除了升級自己外也可以收獲心靈上的滿足與快樂。過去一年自己成為了線上學習狂熱者,發現Hahow好學校這個很棒的平台(為什麼我大學的時候不知道?),盡量實踐五小時法則—每天花一小時進行學習,當然有時候會很累想偷懶,但這樣工作外的學習,對我有很大的意義與成就感。也許學習應該要學些可以馬上在工作上用得到的技能「重要且緊急」(財務分析、職場簡報/Excel),不過我也喜歡學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能力—一些軟技能(說故事、寫作)或是純粹可以讓自己變得更豐富有趣的課程/講座(心理學)都很值得。不管是哪種學習,最重要的還是要去用它,讓它能內化進自己的知識系統。
學習資源
推薦一些過去學習過的資源,職場是現實修羅場,永遠都在學習的路上:)
書籍
我想我們這個時代很幸運的,有很多職涯相關的書籍可以參考,幫助自己思考與探索最適合自己的工作與職涯。即使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但適合的工作有助於發揮我們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所以值得好好看待,也不該放棄追尋適合自己的模樣!
《第一次工作就該懂》(連結:博客來|讀墨)
由LinkedIn 共同創辦人霍夫曼所寫,很適合大學畢業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閱讀。主要在說就算進入大公司工作,也應該要把自己當成一間公司在經營,培養離開公司也帶得走的能力,才是未來職場的生存之道。
《人生的長尾效應》(連結:博客來|讀墨)
這是一本很適合在現在求急求快的時代裡慢慢看的一本書。作者舉例,如果從22歲出社會,到65歲退休,那我們一生工作的時間多達40年,所以應該要用「長期主義」的目光來看待自己的職涯,以10年為一期,每一期要注意的學習重點都不太一樣。我想如果能運用作者所說的,用長遠的角度發展職涯,那或許可以在剛出社會時少一點焦慮與迷茫。
《菁英力:職場素養進階課》(連結:博客來)
作者陳嫦芬現為台大管理學院教授,有多年在香港投資銀行的工作經驗,因此這本書是寫給有志在金融圈發展的人才讀的。這本書詳細寫出了陳嫦芬教授嚴謹的工作原則與信條,也提供許多經驗談可以參考,甚至到衣裝、言行舉止都有恰到好處的建議。想學習專業素養,讀這本可以有很多收穫。
《MA寶典:進入金融業一定要知道的23件事》(連結:博客來|讀墨)
適合想進入台灣各銀行MA看的書。如果說考空服員要拜讀空姐報報Emily的部落格,那準備銀行儲備幹部求職就很適合讀這本哈哈。裡面有很詳細解說銀行儲幹的職涯發展(詳細到連薪水區間也會寫到,不過是2015的書所以建議當參考就好)、各銀行的特色還有職涯建議,我是在大三暑假實習的時候看的。
《來談談那些痛苦的事吧》(連結:博客來)
今年夏天讀到最棒的商管書之一。作者為日本商務人士,多年在外商公司歷練後來自己創業顧問公司,把自己對於工作、職涯、人生的看法寫在這本書裡。原本只是要寫給不知道未來該做什麼的女兒看的,所以書裡的口吻很有親切感。作者很直接的剖析了工作還有資本主義世界的本質,解釋了工作之所以讓大多數人痛苦的原因(因為要在資本主義世界裡比較舒服的生活,成為「老闆」、「創業家」是唯一方式,因此現在自由工作者和一人公司才這麼流行)。同時也很勵志的告訴我們,就算世界很殘酷,但我們還是可以選擇想要的職涯與工作,可以跟著作者書中提到的模型與步驟好好了解與認識自己。
想要獲得更多職場生存法則可以追蹤成大 張紹基教授 的臉書,不時會有勵志的故事可以幫自己打氣,另外搭配服用Podcast 〈雷蒙三十〉: Ep. 40〈離開校園後,你必須擺脫的學生思維!學習與職場的博弈關係〉 、由台灣知名顧問大人學經營的〈大人的Small Talk〉還有華頓商學院教授Adam Grant 的Work Life,幫自己補充職場雞血!
小小總結一下,工作之後深深體會到何謂「錢難賺」XDD 一開始很還想念身為大學生自由又能夠充分運用的時間,但是現在替能夠經濟獨立好好生活的自己感到開心與驕傲:)還在慢慢站穩雙腳中,這樣靠自己創造想要的人生的感覺真的很棒,是和學生時期不一樣的幸福。
Cover: Photo by Unknown Wong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