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總結 閱讀筆記

《悲欣交集》|與快樂共存的憂傷以及它的意義

這本《悲欣交集》我讀了兩次,也花了一段時間去細細消化感受。作者蘇珊・坎恩(Susain Cain)因為《安靜,就是力量》開啟了介紹內向者優勢的寫作趨勢。而《悲欣交集:人生溫柔安靜的力量》像是更進階的去探討我們悲傷的情緒、特質和意義,以及它如何幫助甚至成為人生裡面創作和療癒自己的重要來源。


悲傷是與人建立連結、擁有同理心的重要力量

第一章節就舉了《腦筋急轉彎》裡憂憂這個角色的例子,表明了悲傷也有他存在功用和意義。為了更好理解書中的敘述我也趁這個機會回頭重看了一遍《腦筋急轉彎》,加上檢視過去幾年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感受的悲傷,我更了解憂憂角色對於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重要性。

我們會下意識想要抗拒這些負面情緒,悲傷的、生氣的、焦慮的,但越是排斥,我們越無法解讀這些情緒底下是我們的身體、心理想要告訴我們的訊息。

另一個讓我很有共鳴的部分是當我們向別人展示這些看似負面的情緒,等同於是揭露自己的脆弱。這個看似可怕的行動,卻是拉近我們人與人之間,建立緊密連結最有效的方法。這讓我想到了在親密關係裡,我們不可能一直是堅強的模樣,必然會有覺得脆弱、疲憊的時候,而如果對方能接納我們的這一面,就能讓關係的連結變得更強壯。展露悲傷和脆弱,能讓我們更有勇氣和同理心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

用表達性書寫幫助理解自己

我很喜歡書中的第二部分,在描述我們不需要總是很正能量。特別是舉例了在常春藤大學的校園裡,很多菁英學生鴨子划水的現象:表面上要裝得很優雅,看似都沒有在努力,輕鬆獲得好表現,其實背後是非常多的努力堆積而來。我在大學時期也有感受到這樣的壓力,甚至一度覺得用心努力的自己看起來好蠢,別的同學感覺都很輕鬆就可以期末拿 A+,只有我自己不斷在掙扎的感覺。

感謝作者直接表明了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健康的表現,進而帶出了另外一個主題-有光明的地方必有黑暗面,看到自己的黑暗面並接納它,可以幫助我們成為更完整的自己。而表達性書寫(expressive writing)是一個值得嘗試的途徑,把內心的想法都誠實地寫在日記中,當作與自己對話,也是和悲欣的情緒交流的時刻。書裡面有一句很美的話:「願意讓眼睛適應黑暗的人,就能在黑暗中看到東西。

許多偉大的創作,也都是由此而來,因為化抽象的情緒為具體的表達,形式可能是音樂、繪畫、藝術作品、舞蹈、文字等等。我開始能理解悲傷這樣的情緒,感覺比起開心、快樂、幸福等感受延續得更持久。穿透偉大創作的背後,不論是哀傷的畫還是悲劇的戲劇結局,似乎會在心中迴盪得更久更久,這就是悲欣交集展現的力量吧。

我們不必一直背負家族傳承的傷痛和壓力

這部分也讓我很有共鳴的地方在於,我可以感受到現在社會處於一個典範轉移的時間,不同世代的價值觀會有衝突也是很正常的現象。我也是從這部份去回想過往原生家庭的歷史還有相處模式,發現我的祖父輩就是非常保守、傳統的老師,這裡說的是我爸爸那一邊的家庭,因為發現自己長大過程受到爸爸邊的影響比較大。

這也是促使我開始正式並練習課題分離的契機,我明白到如果我在成年之後,想要繼續往獨立且情緒成熟的路邁進,那學習將我自己的挑戰和父母的課題分開,就是必要的過程。我常常會想要把父母的課題拿過來自己修 — 覺得他們如果心情不好,那我就有責任要讓他們開心;而我發現爸媽也常會搶著要做小孩的功課:想要給我們許多的職涯、伴侶選擇的建議,希望我們開心,卻又無止盡地為我們擔心。直到一位長輩點醒了我:這是爸媽自己的課題,我們能做的就是照顧好自己,不要為了配合對方而委屈自己。

從認真到真正實踐的路還很漫長,作者提醒我們,我們的一生仍是屬於自己的,不要忘記把自己的優先順序提高,照顧好自己。我聽過一句話是「有開心的父母才有快樂的小孩」,我現在想如果我們成年了,是否也有機會是快樂的小孩去影響父母也能成為更開心的自己?


小結:你一直求而不得的渴望是什麼?

作者在最後一個章節用了自己的故事,為《悲欣交集》的理念做圓滿的總結 — 在 33 歲這一年,辭去了累積 7 年的律師事務所工作,轉身成為作家,追隨自己一直以來的童年夢想。這種從職場轉身去做自己想要事情的故事總是特別吸引我,或許也是我一直求而不得的渴慕之一,成為自由且理想的模樣。

閱讀《悲欣交集》能幫助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特別是可能因為長期追求外在成就和標籤而忽略的內在聲音,其實傾聽自己想要的沒有想像中簡單,可是一旦梳理清楚了,前方的路也會變得更加清晰。

願你也能從悲欣交集的情緒中發掘內心真正的渴望,並擁有追尋、實踐的勇氣。

Cover: Photo by Miha Arh on Unsplash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