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總結 閱讀筆記

《HBR Guide to Crafting Your Purpose》|創造意義感的實用指南

這是我第一次直接對原文書寫中文的閱讀心得,因為翻到這本由《哈佛商業評論》出版的 HBR Guide to Crafting Your Purpose 實在很有共鳴,很推薦需要與工作有意義連結的人一讀。

這裡的 purpose,書中的定義是 ”Purpose is what gives your work and lif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 a sense of impact, depth, and direction.” (意義賦予我們工作和人生重要性 — 有影響力、深度和方向的感受。)也就是說,我會把 purpose 解讀成是我們人生指北針的「意義」而非特定要達成的「目的」。

你會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覺得自己在做的工作任務沒有意義,進而覺得度日如年。對於職業倦怠的解釋,很大的歸因在於感受不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意義。所以說,帶有意義感真的很重要,不是因為可以預防倦怠,而是我們能更平靜、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整本書用語精簡,沒有太多廢話。有大量的真實案例參考,也有對於如何創造屬於我們的意義感的具體建議。下面我想針對書中提出的對於意義感的三大迷思,還有具體可以如何破解做心得記錄。


迷思1|意義是找到的 >> 意義是我們可以自己創造的

我們會覺得意義感是透過尋尋覓覓找到的,這裡作者的形容是像是在彩虹盡頭的一桶金等著我們誒然路過時發現。其實意義感是可以透過自己主動創造的,而且任何事情,只要帶有意義感去執行,甚至可以昇華事情本身的目的。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創造這樣的意義感?不妨先從佔據我們最多時間的工作開始,先去做詳細的盤點 — 我們工作的本質是什麼、服務的目標群眾是哪些人、日常一天的任務有哪些。對工作有透徹的認識,才知道可以在哪些事情中創造意義感,或是重新設計自己的工作。

其實我自己在去年下半年有實踐過類似的工作盤點,我像記帳一樣寫下那一天所有的工作任務,並且為它們打分數 — 正分表示喜歡,零分是中立,負分則是很討厭。我覺得這個步驟對於創造意義感非常關鍵,因為只去有先對現況有清楚的掌握,我們才知道下一步可以怎麼調整。

而且這樣的回顧不只有助於我們了解現在工作的狀況,也會觸發我們去思考對自己來說,一份理想的職涯/工作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我才不會在星期天想到隔天要進辦公室就藍色星期一發作。以我自己來說,持續學習、能夠有實質產出、能夠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影響力,就是我在做完盤點後得到的理想工作條件。

迷思2|意義只有一個 >> 意義感存在人生中不同的面向

如果你覺得人生意義就是存在於成功的工作,那很容易忽略其實生活還有許多不同的面向,都能夠深具意義感。作者提出了 LABORS 框架,涵蓋了工作和生活中不同的意義感來源,分別是:

  • 愛(Love)
  • 志業與自我成長(Avoc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 美感(Beauty)
  • 職業(Occupation)
  • 宗教或哲學(Religion or philosophy)
  • 志願服務(Service)

我們可以不只在工作中帶有意義感,生活和不同的人際關係亦然,它們也能帶給我們同等的成就感和幸福。在年輕時期把工作放在首位是很正常的,但別忽略了人生的其他「支柱」,支柱越多,我們越有心理韌性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我在閱讀這一個部分時,覺得書中提到的工具:回想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五個人際關係,還有自己能夠做什麼去改善、維持還有讓關係可以更加穩固。這讓我聯想到《一個人的獲利模式》也有類似的練習,要求讀者列出十種自己不同的身份。我記得自己在列出到第6、7個時有點卡住,還發現原來我可以有除了員工以外多樣的面貌:女兒、姊姊、朋友、部落格創作者等等。

可以說,不是只有工作需要意義感,生活也是。意義感可以讓我們的生活過的更充實幸福。

延伸閱讀:《一個人的獲利模式》|我們需要的寶藏其實已經在心中

迷思3|意義不會改變 >> 意義感會變動,如同我們的想法一樣

我們天生不喜歡改變,卻要認知到改變是很正常的現象和行為。意義感不是天生註定的常態,而是會像我們想法一樣持續變動。因此學會如何應對變化也是重要的課題。

這樣的改變是很正常的,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意識到改變時接納這樣的想法,然後帶著新的意義感繼續生活(move-on)。

作者在這裡提供了自身經驗供讀者反思,那就是自己熱愛打籃球的興趣。隨著年紀增長加上受傷的因素,發現身體無法再承受打籃球這項高強度運動,才意識到是時候放棄這項曾經極度享受的高強度運動,轉身投入其他的興趣了。我也有經歷類似的感覺,在小時候曾經非常嚮往職業舞者這條路,但意識到舞者除了後天努力外也吃先天條件,自己只有滿腔熱血但沒有天賦,可能不適合這條路,於是繼續升學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不只是生活中的愛好,面對工作也是。通常最先出現的訊號就是一種陷入瓶頸的停滯感。這時候是一個檢視自己很好的時間點,是在做哪些任務的過程有了倦怠感?作者也提供了「是時候離開了」的清單,可以幫助讀者檢視是否該換工作了哈哈。


小結:意義感來自內心,而且我們是有選擇的

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在工作中的迷惘人。曾經有一位前輩說:沒有一份工作是你用心去做還沒有從中感受到樂趣的。我想要自己在後面加一句,在用盡全力還是沒有感受到滿足和意義的話,那也不要害怕去做新的嘗試。

這本書提供了比「如何做好工作」、「追隨熱情」這樣的常見說詞更有說服力的框架和論點。而 “craft” 這個詞可以說是貫穿了所有章節,是這本書的核心精神,也是代表意義感是掌握在我們手上,是可以自己去創造的。願我們都遵循自己的內心指北針,活出充實而幸福的人生。

Cover: Photo by Javier Allegue Barros on Unsplash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