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特別有感覺,簡直點頭如搗蒜。透過閱讀順便檢視了自己現在的工作,也思考了未來的方向。作者對適應新時代的人群成為「新人類」,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邊閱讀邊檢視自己是否有符合新人類的特質。也許這種預測未來趨勢的書總是特別有趣,而現在的感受還不是特別明顯,但我相信我們確實該想想,將自己進化成新人類了。
VUCA化時代:產品過多,意義枯竭
我們現在的工作模式,大多是從工業革命時代延伸下來的框架。然而現在的趨勢已經和工業革命時代已經有很大的不同—網路崛起、資訊繁多、人工智慧,因此出現了很多問題。
本質上,工業革命以來,我們專注在生產產品來解決過多的問題並提高生活品質。現在,我們已經邁入了「問題稀少化」的時期,因為在已開發國家裡,人們大多能過上品質有一定保障的生活。碰到問題,也大部分都有對應的產品或解決方案可以選擇。我們現在不缺解決方案,而是缺能夠清楚定義問題的思考方式還有意義。
在這個產品過多的時代,衍伸出下面幾個人才汰舊換新的趨勢:
狗屁工作蔓延— 我們還在用過去生產時代使用的工作模式,但其實根本沒有那麼多工作需要做。為裝忙而裝忙,已經屢見不鮮。
規模利益消失 — 意義的時代不再一味追求規模化,反而要找到利基市場,突顯自己的長才。
人類壽命增長,事業壽命減少— 醫療技術的進步讓我們得以活得更久,遠遠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65歲。那麼在退休後的生活,如果不工作,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來富足我們的生命?
競爭策略
意義的時代
『如果你想要造一艘船,你要做的不是招集壯丁,讓他們去找木頭、鉅木材、釘釘子。你首先該做的是,勾起大家對「航向無垠大海」的渴望。』——安托萬・徳・聖・修伯里。
意義激發我們的想像,驅策我們的動力。 特別是對於年輕世代(Z世代)而言,工作是否有意義,會比起高薪來得重要,這已經是開始顯現的趨勢了。至於為什麼為如此,作者在一開始就說明了,我們活在產品過剩而意義稀少的時代,而年輕人會渴望時代所稀缺的事物,因此意義的重要性便浮現了。
意義不但能驅動個人,也能促進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看那些成功的企業,都有很強烈的意義-他們向消費者很明確地表達出他們勾勒的願景而非優秀的產品(產品是輔助)-蘋果、特斯拉、Google。
全球化的利基市場
這是我覺得最有意思的章節,作者提出了在全球化的今天,市場看似是贏家通吃,但我們仍能夠為自己定義利基市場。那就是要透過「意義」:
「有用處」的市場會發生贏家通吃的情況,但在「有意義」的市場裡,會造成多樣性。
因為有意義多了一層情感上的訴求,當你除了理性提供產品功能,也能打中消費者的感性面,那這個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就會有比起單純使用產品,更深層的連結、更緊密的品牌忠誠度。
例如書中的舉例是車子,德國的品牌如賓士、BMW,除了賦予消費者車子的完整功能,更提供了「乘坐賓士/BMW的意義」,(這個對每個人也許不同),因此也能更設定更高的定價。
更重要的是,意義是無法被取代、複製的核心價值。一但找到了自己的意義,你便能為自己開創並定義市場。
我自己特別有觀察到的是,例如常見的功能性產品(例如日用品)一般比較難直接賦予意義,可是近來可以在市場看到這些日常功能性產品也透過很好的包裝與品牌故事,開始以高價的定位切入消費者的視線中。
WHY+WHAT的領導力
以前清楚說明 HOW 就能打進市場,然而現在意義興起,消費者不只想知道你怎麼做,對於你背後動機的「為什麼」(Why)與「目的」(How) 更有興趣。我們在意義的時代裡,工作除了追求成就感,我們更需要感受幸福。而要感受幸福,就必須清楚知道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工作。
思考術
邏輯與直覺並重
過去強調用嚴謹的邏輯解決問題,但如今,擁有直覺的判斷也變得重要。正因為意義的崛起,有許多的標準、解決方案甚至美感,是無法用邏輯解釋的,這時候就要運用直覺進行決策。看似矛盾,然而並不是要捨棄邏輯的思考,而是加入直覺作為另外一種判斷標準,相輔相成。當邏輯不管用時,就改用直覺。反之亦然。
加入玩耍的思考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玩耍並不完全是沒有價值的,而是透過玩耍中出現的巧合與意外來發現成長的契機。作者進一步說明,我們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生產效率而忽略了能夠帶來長期進步的元素,需要「刻意發現」。
職涯策略與學習
多方嘗試
新人類的職涯不再是在一間公司待到退休,而是持續在不同公司、不同職涯道路上轉換。透過一邊嘗試、一邊摸索漸漸找出適合自己職涯發展的規劃,是新人類的策略。
噢所以我也有這樣的想法,可以被稱為新人類嗎哈哈~
人文素養的重要
關於人文素養,想特別分享美感的重要。我們接受的教育比較少談到這一個部分,高中以前的美術課也常常被拿來補主科教不完的進度或考不完的小考。觀察到幾個生活中的品牌與用品,都把美感的定義提高了好多層次:
@theran.tw 清潔劑
在 IG 上看到米粒Q 的聯名推薦,把日常的清潔劑包裝得好漂亮,感覺家事做起來都會很愉快。
如果我在讀書的時候也有這麼美的教科書我會覺得很幸福吧,台灣的美感教育值得更多支持~
每逢推出募資必迴響熱烈的讀曆書店,使命是「在每個人的桌上開一間書店」。
分享與給予
這和亞當・格蘭特教授提倡的「當個給予者」還有一人公司提倡者 Paul Jarvis 說的 “Teach everything you know” 不謀而合。分享與給予是基於利他主義,追求整體社會利益的進步。
而且「助人為快樂之本」,我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會感受到幸福。而且當我們給予時,回饋也一定會在日後以其他的方式回到我們身上。不要害怕幫了別人或是教會了別人,你就會被超越了。不會!就算是這樣,青出於藍,成就感也會是自己的。
如果為新人類這個定義總結的話,我會認為是「終身學習」,幫助自己快速學習並瞭解時代的趨勢,至少如果不幸被淘汰的話,也能知道原因吧(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我們的認知邊際)。
若照著作者的預測方向發展,說不定我們未來真的有機會見證大部分人都從朝九晚五的工作中釋放,找到自己的意義,擁有更平衡全面的工作與生活。我是這樣期待著!
推薦延伸閱讀:
《斜桿青年實踐版》|停止內耗,成為幸福的內控者
讀後感|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Cover: Photo by Victor Garcia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