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組織大師韓第的著作,簡單但踏實文字讓我覺得收穫滿滿。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是英國著名的管理學大師,愛爾蘭牧師家庭出生,他的專業經歷橫跨企業組織(殼牌石油)、大學院校(英國倫敦商學院)、教堂(溫莎城堡),最後遵循愛寫作的本心成為自由工作者和作家。
這本《你拿什麼定義你自己》在韓第 74 歲時出版,是他的個人自傳,也包含他對生命歷程的思考,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好書。對我來說,在閱讀的時候,很像看到韓第爺爺坐在我面前,用親切但不說教的口吻在分享他的故事。
韓第已經去世了,但是他的思想透過書本和文字保存了下來,我想我成為了被他影響,而他卻無法知道的人。下面分享我最有感覺的其中三個章節,還是很推薦把整本書看過一遍,或許你有共鳴的地方會和我不一樣!
黃金種子・影響力的最好典範
所謂黃金種子,根據韓第與他太太的定義,在於「某種類型的創業者,而他們生命中都有一個共同點:在人生的早期有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介入,給了他們對自己的信心,使他們能獨自出航。」
黃金種子可以是一句話、一個行動或任何形式。而韓第給黃金種子寫下了很優美的註解:這是我們能為別人做的最喜悅,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像你永遠不知道一個簡單鼓勵可以帶給別人多大的力量,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展現影響力的時候。
如果有說有誰對我播下了黃金種子,一時之間想到了許多-鼓勵我來香港唸商、也陪我準備的曦爸;看了我的部落格說我之後有機會出書的何則文老師;在內容創作的路上相遇、後來也有機會持續合作的雷蒙與生活黑客社群。真的如韓第所說,有人對你有期望是令人開心,但也會害怕讓他們失望,只能透過持續的努力精進自己了。
希望我的網站還有電子報,也能成為讀者的黃金種子,給你們不一樣的啟發;也持續我自己的黃金種子,過去的自己持續透過寫文章來激勵未來的自己不要放棄追尋想要的工作和生活樣貌。
教商業的學校・成為會思考的生意人
雖然外界認定韓第的成就多半以商業和管理學出名,不過韓第自己實踐很多哲學的精神。他在書中不斷提出充滿許多挑戰社會既定規則、框架的質問和思考,讓我很有共鳴。就連在商學院教室裡,面對實戰經驗豐富的經理人也是如此。
這個章節讓我感同身受的部分在於,韓第身為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的創辦人,把美國的 MBA 管理教育引進英國的先驅,自己也會質疑 MBA 存在的必要性-我們真的值得招收高薪的經理人,讓他們放棄兩年的職場工作,回到學校學管理嗎?他的結論是,沒有必要(直白到我笑了出來哈哈哈),學校可以給予思考的場域,但管理還是要靠在工作領域中去實踐而學習。但也是經過商學院的歷程,才能讓他得出這樣的結論。
韓第在商學院裡教授管理,可是他的目的在於培養出能夠獨立思考的生意人,也就是不完全只是替大型組織做事的螺絲釘,而是時時刻刻都能有自己想法的人。我很喜歡韓第定義自己為「商業哲學家」,同樣是讀商學院科系出身的我,感受到商業不只是技術性的知識,背後的底層邏輯也包含了人類最基本的行為和精神,例如心理學和哲學。
讓我聯想到願意這樣放低姿態,持續學習的長輩,就像在木曜的邰智源一樣,願意踏進不熟悉的網路和年輕人一起工作、跟上潮流,本身這樣的態度就很值得尊敬(respect)了。
組合式收入・讓工作圍繞興趣和生活
韓第提出的「酢漿草組織」和「大象與跳蚤」理論表明了自己對未來工作型態的看法產生改變,大企業不再是保障的象徵,而是每個人都要掌握能夠獨立工作的能力。我覺得在他出版這本書的時間(2006)就開始提倡這個理念算是很先進了,快轉到現在,確實因為疫情而開始朝向這樣的趨勢發展。
更酷的是,為了驗證自己的理論,韓第決定親自實驗(!),自己先來成為自由工作者,專心在寫作上。而他也經歷了沒有組織頭銜、固定收入的不安全感,到後來慢慢意識到釐清生活的優先順序,讓工作圍繞興趣和重視的事情,創造自主性更高的生活型態。
可能最近剛讀完另外一本探討類似概念的書 “The Pathless Path”,因此在看到韓第誠實地寫出職涯轉換過程中的不安全感,才讓我知道這樣的變化真的需要勇氣,而焦慮的情緒是很正常,甚至很常見的感受!
韓第也表示要對金錢有足夠的定義,對我們來說多少錢叫夠?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開始不把金錢和自己的價值緊緊綁在一起,了解到它是幫助我們生活、達成目的的工具,但不是目的本身;如果把金錢當成目的或驅動力,反而容易失去自由。
延伸閱讀:《The Pathless Path》|勇敢踏上屬於自己的罕至之路
小結:生命沒有白走的路
看完《你拿什麼定義自己》後,讓我更深刻知道生命沒有白走的路,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韓第自己也在書裡反思,即使不喜歡在殼牌石油的工作,卻也讓自己能夠直接從內部看到大型組織運作的方式,對此我也很有共鳴。
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持續思考、摸索人生的讀者。參考韓第提煉的智慧,或許可以幫助你對於眼前的挑戰拉高格局,開闊心胸,把人生的每一天都用更充實的態度度過!
Cover: Photo by Raimond Klavins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