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體驗 臺灣生活

25 歲的青年危機與職涯盤點

這是我在 2022 下半年離職回臺灣大休息四個月後的復盤心得。過去三年在疫情的影響下覺得工作和生活都過得很辛苦,無法隨時飛回台灣見見想念的家人朋友,也不能飛出去旅行散心,感受到一種被環境和工作綁住的感覺。

一直很渴望人生到某一個階段可以有一段 gap months 的時光,現在覺得是一個試試看的成熟時機,所以我踏出行動了。

我用寫作來理解自己的思考和梳理自己的感受,並總結我過去四個月的學習。我相信每個人遇到的情況、解決的方式會有所不同,如果下面的心路歷程能對你有所幫助或啟發的話,歡迎留言讓我知道~目前回到求職的狀態中,希望能有好消息能盡快更新!


1・起點與契機

我曾經在自己的 #學習週記 中有分享我對於感受到青年危機的迷惘與應對行動,一直以來這種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的焦慮都沒有消逝,「卡住」的感覺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清楚現在的工作(銀行)不是自己長久想要耕耘的領域,但是對於接下來要轉職、發展的方向,卻完全沒有頭緒;想走內容創作、做一人公司,卻也覺得沒有足夠的流量和觀眾,產品的雛形都還沒出來,直接頭洗下去好像只是增加失敗的風險。

認真思考原來我過去的人生,一直在讓位給外在肯定(external approval),照著社會的期待與標準在走,壓抑內心的想法,覺得要達成這些成就,才是優秀。從國中不論是給自己的目標還是家人的期望,為了全力備考臺南女中,放掉了一週三堂的充實舞團上課;上高中後,也因為課業繁重,再也沒有回去舞團,身體也越來越僵硬;上大學,看到身邊很多優秀的同學都往銀行和管理顧問業發展,很自然地也往這個方向靠攏,畢業後很順利也很幸運地進了銀行工作。

然而即使存款與工作經驗持續地累積,也有盡力運用下班時間經營部落格、線上進修,但上班「卡住」的感覺越來越明顯 — 開始感受不到工作任務的意義,變得越來越像交付差事的上班族,疫情下的經濟衰退卻不斷被老闆催業績的身心俱疲也逐漸增加。

再觀察身邊同儕或學長姐、前輩應對職業倦怠的選擇,不外乎是換工作,或是再去攻讀一個研究所的學位,不過我心裡的想法卻是,我既然沒有很清楚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那這兩個選項對我來說是治標不治本 — 在兩到三年後,我還是一樣會面臨這樣的困惑,總不能靠讀書解決吧,或是一味地轉換跑道,卻對自己沒有足夠清晰的認識。

種種原因累加,讓我決定我真的很需要一段長休息的時間,換個環境,回臺灣做身心充電,同時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只要確定好了下一步,就可以開始規劃了。

2・靈魂拷問與財務準備

要踏入未知,面對不確定性的感覺總是恐怖的,我給自己的靈魂拷問是:

如果我的存款全部歸零,我有沒有重新開始的本錢勇氣

我的答案是「有」,本錢在於還在相對年輕的階段,25 歲,三年工作經驗,不算短也不算長,家庭經濟狀況也不用我的支持,我只需要顧好自己即可;勇氣則無關乎年紀,是我們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可以擁有的積極思維與態度。

特別把金錢的部分拉出來講,是因為我覺得這是身為大人需要為自己負責的基本面:顧好自己的財務安全網。這也一直是我很沒有安全感、還在持續學習的部分。工作的時候,看著提升的存款依然覺得不夠,但要多少才是「夠」(enough)?這樣的匱乏感,不健康地侵蝕自己的心態,看不到已經擁有的無法珍惜,不斷追逐不屬於也不適合自己的數字目標所以一直覺得焦慮。

經濟學裡有一個概念是邊際效用遞減,物質的享受即使不斷提高,但能感受到、增加的幸福是逐漸減少的。

關於裸辭至少要準備多少存款才夠,我覺得這個非常主觀也因每個人的生活情況而異,但一個可以參考的基準是「心中的時間線(預計休息多久)+安全存款水位(存款降到多少以下會太焦慮)」。

在休息的過程中,每當遇到職涯模糊的焦慮時,我會問自己:想回到以前工作的痛苦狀態,還是勇敢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我都選擇了後者,所以我願意承擔這樣的焦慮,並擁抱這樣黑暗的一面與不完美的自己。

3・休息期間都做了什麼

說明:下面提到的學習資源,全部都是我個人的支出,沒有業配喔。但也不會在這裡做推薦心得,純粹分享我運用了這些資源學到了什麼、達成什麼樣的目的,給你做一個參考~

進修

盤點自己重視的價值觀

因為在工作上有很明顯的內外不一致的感受,因此我知道是該好好檢視一下內在羅盤的設定。

透過《優勢思維》這堂結合蓋洛普優勢的線上課程,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了解對自己而言重要的價值觀,還有針對過去工作的內容和形式進行盤點 —— 喜歡不喜歡、擅長不擅長哪些部分,這是透過過去的經驗了解自己一個很重要的嘗試。這堂課會有很多的實作練習,都是需要一點時間去和自己對話的,所以我覺得這件事情急不得,要多給自己一點耐心。

而我現階段篩選出來的價值觀是學習、創造、真實、美感、健康。所以回顧我的上一份工作,開始有倦怠感與失去意義是因為它違背了真實、創造、健康的價值觀,為了達成業績 KPI 而做的活動多過於真正幫助到客戶。

聽聽別人的想法和分享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問題,可以透過別人的分享得到不一樣的觀點和刺激。參加了幾場活動,勇敢克服社恐走到現場認識新朋友,對我來說也是很好的學習。

生活黑客年會:這是訂閱雷蒙的生活黑客系列文章的附加活動,大家平時都出沒在生活黑客的 Discord 上,算是網友見面大會吧哈哈。感謝蒙友 Erich 的喊話和鼓勵:「四十歲以前,想做什麼就直接衝了」成為當天的金句。

永續職涯演講:在成大聽到了商業思維學院的 Gipi 院長演講覺得非常幸運。演講的主題是「職涯永續」,我們如何在漫長的 40+ 年職涯中維持工作的熱情?Gipi 院長用清晰又有耐心的口吻鋪陳了自己的職涯故事,也給出很多直接的建言。印象最深刻的是「選擇的代價比想像中低,不選的代價比想像中高」,正因為我們要工作的時間比想像中都還要長,所以選錯的成本並沒有那麼高,而且選擇後永遠都有調整的空間,這樣想比較不容易綁住自己,也讓我更清楚現在要做不是留在原地思考,而是要踏出行動測試。

阿雅諮詢:因為之前寫書評的活動得到了能和阿雅 15 分鐘 1:1 的機會。(可以參考學習週記#92—— 矽谷阿雅諮詢/《我心我行》/失業生活指南

休閒

在正式離職之前,有朋友問我這次回臺灣有沒有打算做什麼,我直覺的回答是:「好好生活」。這也是我這次大休息的目的,不用環遊世界壯遊,而是找回好好生活的感受,在跳脫規律的工作作息和壓力之外,騰出更多休息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體驗過一輪後最深刻的感受是,好好生活代表適時地放下 3C 螢幕,走進真實世界裡認真和環境的一切互動。對我來說,好好生活也是想感受到快樂和幸福,而快樂的體驗,其實不用花太多錢。

畫畫:因為家人的邀請,而跟著開始去上畫畫課,以前學的素描通通還給老師了,真的從頭開始學。然而素描無關乎天賦,是一個可以後天練成的技能,因此在幾堂課畫下來,可以很明顯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也帶給自己很大的成就感!加上素描就是專注於眼前的畫紙和靜物,透過眼睛的觀察、腦袋的思考和手的臨摹,畫出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我覺得這個過程很像透過藝術活動進行一場冥想,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事情,平時很愛胡思亂想的腦袋也能安靜下來。

跳舞:對我來說最直覺的興趣愛好,重新回到教室去感受身體。當然長年累積的疲憊和僵硬不是幾堂課就能夠舒緩的,但是每在身體很痠痛、一直流汗時,卻有很充實的感覺。我想我們不只透過思考更了解自己,運動也是透過身體和自己對話的一種方式吧。

4・我學到了什麼

多一點耐心,休息一下也沒關係

回顧這次的大休息,有達成了最初的目的 —— 轉換環境,身心的休息與充電。

另外一個嘗是是找回工作的初心。我在看了《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啟發,裡面提到工作的本質,就是我們提供服務給他人,而金錢是別人作為感謝的報酬。

我具體在當第四屆 Notion 訓練營助教的時候感受到了這個部分。因為做的是和之前不一樣的工作性質和內容(線上教育、全遠端性質),可能是活化了腦袋不同的部分吧哈哈,但也感受之前做前線工作累積的技能也能很好地派上用場 —— 面對來自不同年齡層和背景的學員,提供 Notion 作業上的優化建議;過去因為疫情而長期遠距工作,也讓我對線上協作的方式並不陌生。只不過這次的專案是有興趣的線上教育性質,因此即使是第一次會緊張、會累,還是從團隊和學員的直接反饋裡感受到開心和成就感!

從這次經驗得到的學習是大休息的時間是三個月。也就是以後再遇到職業倦怠或是很疲憊的狀態想給自己放一個大長假時,三個月是一個很剛好的時間,不會太短到有所眷戀,也不會太長到開始迷失方向。

我覺得有一個對我來說很重要的思維是試著在步調很快的世界裡,給自己像陪伴好友那樣的耐心,找到屬於自己前進的步調。以前 Youtube 影片都是 1.5~1.75 倍速起跳,直到這次回台灣,家人看到並問我:「你一定要這麼快嗎?其實慢下來也不會怎麼樣啊」的時候我才驚覺自己在休閒生活也無意間陷入超高速模式,所以現在終於懂得放慢速度用 1.25 倍速看影片哈哈

做了才知道,不用怕

只是思考不會有結果,需要搭配實際的行動才能產生足夠的「樣本數據」作為復盤的參考。一直很不確定自己接下來的方向怎麼走,除了和身邊的朋友、新朋友聊天之外,也要實際把履歷丟出去才知道市場的真實樣貌。不做就永遠不知道。

因為做過對我來說高薪但不夠喜歡的工作,加上上面職涯盤點得到的結論,對於下一階段要找的工作沒有那麼多的包袱。知道比起頭銜和薪資,自己更在意工作的內容是不是真的獲得成長,產生意義與價值。

同時也調整期待,並不是要找到 100% 喜歡的工作,這太完美,也並不存在。但希望接下來踏出的每一步,都能逐漸累積、並往喜歡的生活模式靠攏。

例如在這個過程還嘗試投遞了商業思維學院的營運夥伴招募,也確實得到了和團隊線上聊聊的機會。即使是一個理性勸退的面談哈哈,可是依然確定了自己對於教育產業的興趣,然後初步了解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的具體工作內容。當時沒有繼續面試但是一個得到很多學習的經驗。

其中一個搜集方向的線索,是可以看看別人對你的反饋中,有沒有重疊的部分。例如我感受的是一個大學同學和矽谷阿雅都有和我說「你現在做的選擇並沒有錯」(意指休息這件事情),這給我很大的鼓勵和啟發。

我們可以重新改寫對自己的敘事

在兩年沒有回臺灣後,每天在臺南的日子都覺得很珍貴,覺得時間在走但也被兩倍速放慢(相對於香港哈哈),好像是一個重新適應、近鄉情怯,甚至有點報復性享受的感覺。

然而我覺得過猶不及也不太好,而是有一個剛剛好的平衡,幸好現在疫情也慢慢降溫,邊境都陸續開放了。這正是一個對自己重新改寫敘事的機會—— 不是有家回不得,而是想回家的話隨時都可以飛!其實最難改變的是隨著規律生活而固定的思維,但明顯感受到這是一次打破固定思維的機會和成長。

而在拿回了大量的留白時間後,也對於我以後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有了一個嘗試的機會和雛形。純粹躺平、耍廢的日子其實很快就會膩,你還是會忍不住想要找一些事情做。而這些事情 — 不是工作的責任義務,也不是漫無目地的頹廢,可能是排在你人生順序中「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就是做這些事情最好的時機了。

最重要的,還是對自己誠實。我現在還是會一直思考,自己對台灣的情感依附,到底是因為待在海外太久而產生的眷戀,還是我真的比較想要在台灣工作,發展在地的社交圈,會不會比在海外的我還要開心呢?現在的我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確定的是長期還是想要回家鄉發展的。

5・下一步呢?

現在回到香港準備求職了。依照職涯盤點的結果,接下來會朝向產品經理、專案性質的工作探索,也試試看新興的產業例如科技或是金融科技相關的領域。知道現在市場的狀況不是太樂觀,但希望總是和危機並存的,要多多相信自己!


小結:所有的感受都是正常且真實的

還記得在登上飛香港的航班時,在機場打電話給阿嬤,她說:「祝你快樂喔~」眼淚差點沒有噴出來。過去三個月的休息是很好的身心充電,但也有很多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焦慮和掙扎的時刻,而這些感受都是很正常且真實的。

我覺得無論如何都好好地和自己站在同一陣線,像對待好朋友那樣耐心、寬待自己,不論在職涯還是生活這條馬拉松路上,我們可以把過程走得更精彩、有滋有味。

如果說休息期間做的事情和學習是詩的話,那這篇文章是我給這首詩下的標題、總結和學習,希望也能給你一點鼓勵~願 2023 大家都能越來越好!

Cover: Photo by Fohkist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You Might Also Like